2017年将率先完成新区重点地区总体规划工程地质调查、起步区地热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为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雄安新区以新破局,又添新重任。
近日,雄安新区地质调查工作在由雄安新区托管的安新县大王镇正式启动,据了解,针对不同地下空间、资源利用目标层位,负责本次调查工作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将调查地下0至10000米范围内土壤层、工程建设层、主要含水层、地热储层、深部探测层的地质结构和地质参数,建立不同空间尺度四维地质模型,打造“透明雄安”基础平台和国土空间立体开发示范区。
分析人士指出,在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四大定位基础上,雄安新区还被认为担负着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区等多项任务。随着本次调查工作的部署展开,雄安新区的国土空间开发与改革创新任务的结合路径,正逐渐明晰。
创新国土空间开发新模式
据了解,本次地质调查工作已于6月中旬启动,计划投资6.59亿元,利用4年时间,开展雄安新区“空间、资源、环境、灾害、文化”综合地质调查。
按照计划,2017年将率先完成新区重点地区总体规划工程地质调查、起步区地热调查、土地质量调查等工作,为新区总体规划编制提供支撑。
作为雄安新区地下空间立体开发的前期调查,本次调查被视为雄安新区实现地上、地下一起规划的必要步骤。
今年5月初,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撰文指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要坚持地上、地下一起规划,建设先地下、后地上,地上先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而在6月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组长、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则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指出,雄安新区要建设21世纪地下管廊式的基础设施,把城市交通、水电气、城市灾害防护系统等都放到地下,把地面让给绿化和人的行走。
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总规划师林纪看来,按照上述思路进行规划的雄安新区,实际上是用全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方法与思路,探索城市功能组织的全新模式。过去,城市地表空间的规划,需要考虑包括城市运行效率、城市外观和城市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而雄安模式是将城市功能有机地分流到地下,减少城市功能的互相干扰,有利于提升城市运行效率。
中国土地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人民大学公管学院教授严金明认为,这样的尝试,是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对地上、地下进行综合考虑的前瞻性、系统性土地开发。其实践结果,对于如何提升我国城镇土地集约使用率和土地承载能力,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另一方面,关于雄安新区地下空间的结构布局,相关机构已经给出了建议。
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地质调查局建议,雄安新区地下空间分浅层(埋深0至26米)和中深层(埋深40以下)两个层位规划开发。浅层地下空间上部可作为仓储购物、生活娱乐、停车场和民防工程等建设空间,下部可作为综合管道、地下交通等建设空间;中深层地下空间上部可作为地下交通、物流通道等建设空间,下部可作为储水管廊、特种工程等战略基础设施建设空间。
但是,林纪也指出,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过程中,实现将包括交通系统在内的更多城市功能分流到地下空间的最大难点,在于如何在相对封闭的地下空间内,设计出能够与地上质量相当的,以防火防灾为重点的逃生和安全系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