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区域大地构造学与大地构造学的区别和联系 (1)大地构造学是一门研究全球岩石圈形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 (2)区域大地构造学是应用大地构造理论进行区域地质特征总结、区域地壳岩石圈发生发展规律研究的地质学分支。因此区域大地构造学不仅工作范围局限,而且侧重于实际资料的综合分析。 (3)大地构造学侧重于理论分析与建立,具有探索性。 (4)大地构造学与区域大地构造学是两个密不可分的学科。首先,区域大地构造学的研究需要先进大地构造理论的指导,第二,大地构造学需要区域构造的研究成果。只有找出地球岩石圈不同区域的共性与差别,才能将岩石圈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最终分析其形成发展的规律性,建立全球岩石圈构造运动和演化的模式。因此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是大地构造研究的基础环节。 2.大地构造学当前的主要任务 全球及大陆动力学研究;为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建立动力学模型。 中国大地构造学研究方法:历史一构造分析法、将今论古法、构造类比法 3.历史-构造分析法 岩石圈的组成和结构是物质运动在一定阶段的表现形式,它们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因此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岩石圈组成和结构就是研究大地构造的基本方法,即历史-构造分析法或称地质历史分析法。 1.沉积特征分析2.岩浆活动分析3.构造变动分析4.变质作用分析5.成矿作用分析6.地球物理分 4.地质建造 泛指在地壳发展的某一阶段,在特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形成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地质建造可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等三大类;按大地构造类型则可区分为:地槽型建造、地台型建造等。地质建造反映特定的地质环境,有重要实用意义 5.地球的圈层结构、大陆岩石圈的圈层结构 大陆岩石圈自上而下可分为四个层圈:1.上地壳:由盖层和结晶基岩层两部分组成。2.中地壳3.下地壳4.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 6.地球构造活动的韵律性 马宗晋等以不同的时间尺度韵律性的代表性事件为参考,划分出长韵律、中韵律、短韵律和微韵律四个层次,十二个韵律级别。 (1) 不同韵律层次的研究对象有质的差别,研究方法也有所不同。 (2) 不同韵律层次的存在可能是不同类型天文周期因素对地球的作用的效应。 (3) 4个韵律层次研究的重点和所要解决的科学课题也各有不同。 非对称性证据(南北不对称): 1)陆地2/3以上在北半球(北-陆半球,南-海) 2)大洋脊3/4位于南半球 3)1900-2001M>=8级地震共47次,30在北半球 大陆M>=7的强震几乎都在北半球 4)热流分布,南高于北 5)大气运动的赤道带略向北偏,大气运动北繁南简 6)洋流的形式与环流带位置南北不对称 7)全球中、新生代造山带3/4集中在北半球 8)根据海陆、地震、大气等不对称的事实,马宗晋(2003)提出构造球的概念,构造球的赤道北偏10度左右 9)全球大的(一级)构造系统不对称。 7.造山带 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 8.六大板块划分方案 六大板块: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9.中、新生代山脉的四种类型 从山脉的分布来看,可分四种类型,即: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 、岛弧型山脉、碰撞型山脉、 陆内型山脉 10.地球动力学的10种假说 地球收缩说、地球膨胀说、地球脉动说、地球自转说、重力分异说和重力作用说、地幔分异与地幔对流说、涌流构造说、层块构造热涌说、热点-地幔柱说、星际作用说 ◎任何一个合理的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满足3个条件: ①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②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③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化性质-----以此来衡量,没有一个假说是完善的 11.优地槽和冒地槽 优地槽:发育火山岩,早期有基性熔岩喷溢和超基性岩的侵位,晚期经造山作用形成山系,并有酸性岩浆岩侵入。 冒地槽:岩浆活动微弱,缺乏火山岩,它是沿稳定的大陆地块边缘延伸的沉降带,其中为沉积物所充填。 12.地台和地槽的主要特征 p 地槽的主要特征:①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②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③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浅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④地槽发展晚期,一般经历了强烈的构造变动,地槽中的岩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⑤广泛的、强烈的岩浆活动也是地槽的重要的标志。⑥地槽褶皱带往往有成对的变质带出现。⑦地槽的丰富矿产,以内生矿床为主⑧地槽常常是地球物理的异常带。 p 地台的主要特征:①地台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②地台内部欺负比较小,整体高程较一致③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双层结构④地台该层的趁沉积组合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通常不呈带状分布⑤地台岩浆活动较微弱⑥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较微弱 13.地台和地槽的沉积建造 地台石英砂岩建造,铝土铁质建造,石灰岩建造,石膏白云岩建造,含煤建造,红色碎屑岩建造等。 地槽硬砂岩建造、硅质火山岩建造、复理石建造和磨拉石建造等。 14.奥布英把地槽的演化分为哪三个时期 地槽期、晚地槽期和后地槽期。 15.地台的双层结构 地台最重要的特点是具双层结构,上构造层由未变质的,产状平缓和厚度较小的沉积岩层组成,称为沉积盖层。下层是由巨厚的,强烈的变质岩和岩浆岩自称的复杂岩系,称为基底。两者之间为不整合面分开。 16.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表现 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17.造山运动和造陆运动 造陆运动 是指地壳上广阔地区如平原、高原、浅海盆地,总体的垂直升降运动。 造山运动 是指在构造事件中银褶皱和其他的变形作用形成的现状延伸地带,包含上层山脉的形成、逆掩,褶皱、断裂等过程,以及深部的塑形变形、变质与岩浆作用等,其形成过程属于构造活动带的范畴,后期多数呈现为山脉的隆起带 18.褶皱幕、构造旋回 褶皱幕:又称造山幕,是根据两套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关系建立起来的。 构造旋回:一般来说,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19.构造形迹 构造地质学中所讲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片理等地质构造,都是地壳运动遗留下来的构造痕迹,地质力学统称为构造形迹。 20.构造体系 指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不同形态、不同等级、不同性质和不同序次的结构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他们之间所夹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21.结构面的力学性质分类 1.压性结构面(挤压面):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例如褶曲轴面、逆断层和逆掩断层面,片理面和一部分劈面等。 2.张性结构面(张裂面):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如一部分正断层面和一部分劈理面等。 3.扭性结构面(扭裂面):是在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如平移断层面,一部分正断层面、剪节理面、一部分劈理面等。 4.压性兼扭性结构面(压扭性结构面):是既具有压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如一部分斜冲断层面、一部分褶曲轴面等。 5.张性兼扭性结构面(张扭性结构面):是既具有张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比如一部分上盘斜落的正断层面、一部分弧形断裂面等。 22.构造序次和级别 构造序次是反映地质构造内在联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表示在一次地壳运动中同一动力作用方式持续作用下构造行迹形成的世代关系,是由于边界条件的局部改变各项构造行迹依次控制关系而出现的。序次是从时间上来说明,在同一场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在成生上的先后次序。级别是从空间上来说明构造形迹规模的大小。 23.山字型构造体系的主要结构 ①前弧(前面弧、正面弧) ②反射弧 ③脊柱 ④马蹄形盾地 ⑤反射弧的砥柱和脊柱 24.我国主要的纬向构造体系 阴山一天山纬向构造体系 秦岭一昆仑纬向构造体系 南岭纬向构造体系 25.我国最大的山字型构造体系我国最大的是祁、吕、贺兰山字型构造体系 26.确定构造型式的三原则 ① 必须是在不同区域里叠次出现、普遍存在的,而不是由于偶然的局部原因形成的; ② 应变图象必须在力学理论上能够得到完善和统一的解释; ③ 能通过室内试验再造出来、并能多次重复出现。 27.新华夏系、华夏系、华夏式 是出现在我国东部地区的三个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它们是由于亚洲大陆东部相对向南,太平洋底相对向北扭动的结果。 新华夏系是我国东部和东亚濒太平洋地区的一个规模宏伟的多字型构造。主体构造线方向为北东18°~ 25 °之间,形成时间主要在中生代和新生代。 华夏系是我国东部另一个多字型构造体系。呈北东45°左右,形成时间元古代~早中生代晚期(中三叠纪末)。 华夏式是与华夏系方向一致的构造带,形成的时间在中生代晚期和第三纪。 28.构造体系的复合与联合 构造体系的复合:是指不同时期形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造体系、或者它们各自的一部分构造形迹,在同一地区重叠发生的现象。 构造体系的联合: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区中,如果发生不同方向和方式的构造运动时,往往会联合起来形成折衷的构造应力场,产生折衷的构造体系,称为构造体系的联合。 29.地槽与地台的概念 地槽:系指狭长的沉积区,在这里堆集了厚度很大的沉积物和火山岩。 地台:是地壳上相对稳定、具有明显双层结构的地区。
|